“秩”在高考文言文文学常识中,主要指官职的等级或官府的规模,在《张衡传》中,“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,此皆良实,志虑忠纯,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,愚以为宫中之事,事无大小,悉以咨之,然后施行,必能裨补阙漏,有所广益。”这里的“侍中”秩”的体现,表示官职的等级。“秩”也常用来描述官府的规模,如“今南越之众,数万有余,……然此皆旄头羽林之士,不可当也。”这里的“旄头羽林之士”即指有“秩”的军队。
“秩”字在古文中首先被用作官吏俸禄的代称,如《荀子•王霸》中“重其官秩”的描述,以及《后汉书•百官志二》中“本四百石,宣帝增秩”的例证,均体现了“秩”与官职等级及相应待遇的紧密联系,这一用法进一步引申为官吏品级第次的指代,如《汉书•赵广汉传》中“贬秩一等”的记载,彰显了“秩”在描述官职升降中的重要性。
“秩”还指代次序或顺序,如《汉书•谷永传》中“贱者咸得秩进”的表述,意味着不论身份贵贱,都能按照既定的次序得到提拔,这里的“秩进”即指依序晋升,体现了社会阶层流动中的公平与秩序。
在文学作品中,“秩”也常被用来指代常规或惯例,如《诗经•小雅•宾之初筵》中的“是日既醉,不知其秩”,这里的“秩”便是指日常的礼仪或习惯。
“秩”还特指十年为一单位的时间周期,这在白居易的《思旧》诗中得以体现:“已开第七秩”,意味着已经度过了七十年的人生历程。
“秩”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字,它不仅关乎官职的俸禄与品级,还涉及社会秩序、常规习惯以及时间周期的计量,展现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。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