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非草木”是一个成语,意思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,不同于没有知觉的草木,它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唐故湖南观察使谏议大夫崔公墓志铭》:“人非草木,安忍重兹哉!”意思是人不是没有知觉的草木,怎能忍心再次经历这样的痛苦呢?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具有感情和同情心,不能像草木一样无情无义。
“人非草木”这一成语,其核心意蕴在于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植物之间的根本区别——人类拥有丰富的情感与思想,而草木则无此能力,这一观点在古代文学与谚语中屡见不鲜,成为了对人性深刻理解的象征性表达。
其出处可追溯至多处经典文献:
- 谚语“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”直接点明了人类非同草木,自然拥有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。
- 在《水浒传》第十三回中,此成语被用作强调个人对于他人提携之恩的深切感激之情,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深刻。
- 而在《情变》第四回中,该成语又被用来描绘两个人物之间自幼形成的深厚情感,进一步强调了人类情感的细腻与真挚。
这些例子不仅展示了“人非草木”在日常交流中的广泛应用,也深刻揭示了人类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多样,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抉择时,应当时刻铭记自己作为有情有义的生物所独有的价值与力量。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