兵不厌诈什么意思?出自何处?有没有典故?

4天前 (12-10 02:43)阅读1回复0
大清
大清
  • 管理员
  • 注册排名9
  • 经验值93755
  • 级别管理员
  • 主题18751
  • 回复0
楼主

  “兵不厌诈”那则成语的厌是:称心,诈:哄骗手段。用兵做战能够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惘对方,以获取成功。

那个成语来源于《韩非子。难一》,繁礼君子,不厌忠信,战阵之间,不厌诈伪。君其诈之罢了矣。

公元前633年,楚国攻打宋国,宋国向晋国求救。

  第二年春天,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友邦曹国和卫国,要他们与楚国绝交,才让他们复国。楚国被激怒了,撤掉对宋国的包抄,来和晋邦交战。两军在城濮(今山东鄄城西南)对阵。

晋文公重耳做令郎时,受后母虐待,逃到楚国,遭到楚成王的招待。楚成王问重耳以后若何酬报,重耳说:“美女、绸缎等等,您都有了,我能给您什么呢?假设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,万一碰着两国发作战争,我就撤离三舍(舍为十里)。

  假设楚国还不克不及原谅,两边再交手。”

为了实现昔时的誓言,晋文公命令撤离九十里。楚国上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。

其时,楚国结合了陈、蔡等国,军力强;晋国结合了齐、宋等国,军力弱。应该如何做战呢?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:“我听到过如许的说法:关于重视礼节的君子,应当多讲忠实和信誉,获得对方相信,在不共戴天的战阵之间,无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惘对方。

  你能够摘取哄骗敌军的办法。”

晋文公从命了子犯的战略,起首击败由陈、蔡戎行构成的楚军右翼,然后主力假拆撤离,诱惑楚军右翼追逐,再以伏兵夹击。楚军右翼大败,中军也被迫撤离。

那就是汗青上闻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。晋国取胜后,与齐、鲁、宋、郑、蔡、莒、卫等国会盟,成为诸侯霸主。

在那个故事中,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“退避三舍”,用来比方让步或回避,制止发作抵触。

0
回帖

兵不厌诈什么意思?出自何处?有没有典故? 期待您的回复!

取消
载入表情清单……
载入颜色清单……
插入网络图片

取消确定

图片上传中
编辑器信息
提示信息